《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王宁西 2020年10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A109004B
2.课程类别:思想政治理论课
3.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讨论8学时)
4.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学生在线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6学时)
通过在线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明确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课时分配:6学时
序号(节)  | 
  | 课程平台学习资料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课程介绍(2学时)  | PPT  | 理解  | 
  | 
  | 
课程要求  | 理解  | 
  | 
  | ||
学习方法和教学安排  | 理解  | 
  | 
  | ||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2学时)  | 马克思中国化的提出  | 掌握  | 
  | 
  | 
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掌握  | 
  | 
  | ||
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 重点  | 
  | ||
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学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 掌握  | 重点  | 
  | 
阅读资料: 朱云汉:《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治理》
重点难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4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课时分配:4学时
序号(节)  | 
  | 知识点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学时)  |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理解  | 
  | 
  |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理解  | 
  | 
  | ||
2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2学时)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掌握  | 
  | 
  | 
毛泽东思想的活动灵魂  | 
  | 重点  | 
  | ||
3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学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 掌握  | 重点  | 
  |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 重点  | 
  |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人民宝贵娥精神财富  | 
  | 重点  | 
  | ||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 理解  | 
  | 
  | ||
 
阅读资料:1、《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视频资料:《走进毛泽东》
《毛泽东的激情》
《正道沧桑-35集》
重点难点问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以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会并掌握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经验,深刻领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课时分配:2学时
序号(节)  | 
  | 知识点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学时)  |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掌握  | 重点  | 
  | 
2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学时)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掌握  | 重点  | 
  | 
阅读资料: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视频资料:《正道沧桑—17集》
《我们走在大路上—1、2、3、4集》
重点难点问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掌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课时分配:2学时
序号(节)  | 
  | 知识点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学时)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其他理论成果  | 掌握  | 重点  | 
  | 
2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学时)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教训  | 理解  | 理解  | 难点  | 
阅读资料:《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视频资料:《正道沧桑——28、28、30集》
《我们走在大路上—5、6、7、8》
重点难点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2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课时分配:2学时
序号(节)  | 
  | 知识点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0.5学时)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 理解  | 
  |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 |||||
2  |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1学时)  |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  | 掌握  | 重点  | 难点  |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
3  |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0.5学时)  |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掌握  | 重点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 |||||
阅读资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视频资料:《正道沧桑—32、33集》
《我们走在大路上——9、10、11、12》
《将改革进行到底——1、2集》
重点难点问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课时分配:2学时
序号(节)  | 
  | 知识点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0.5学时)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 理解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 理解  | 
  | 
  | ||
2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1学时)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掌握  | 重点  | 难点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
3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0.5学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  | 掌握  | 重点  |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 |||||
阅读资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上的讲话》
《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
视频资料:《正道沧桑—43集》
《我们走在大路上——13、14、15、16》
《将改革进行到底—3、4》
重点难点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2学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好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课时分配:2学时
序号(节)  | 
  | 知识点  | 要求  | 重点/难点  | |
1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0.5学时)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 理解  | 
  |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理解  | 
  | 
  | ||
2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学时)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掌握  | 重点  | 难点  |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
3  |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  | 
  | 
  |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理解  | 
  | 
  | ||
阅读资料:胡锦涛:《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
视频资料:《正道沧桑》44、45集
《我们走在大路上》17、18、19、20集
重点难点问题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的历史地位。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1—4卷),1991年6月版,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1—3卷),1994年10月第2版,人民出版社。
3、《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谢春涛主编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8、《中国大趋势》【美】约翰·奈斯比特
9、《当中国统治世界》》【英】马丁·雅克
10、《治理中国》 》【美】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
11、《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12、《变革生活中的政治秩序》【美】亨廷顿
13、《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朱云汉著
1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